​「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2024-10-14 07:31 来源:绯娱网 点击:

「当兵经历」 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当兵经历】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院

第一次走进沈阳陆军总院参加军区放射线主治医师学习班

沈阳北部战区总医院,原来不叫这个名字,叫沈阳军区总医院。但不知何故?在沈阳当地,老百姓从来就不叫沈阳军区总医院?而通通称为“沈阳陆军总院”。久而久之,我也习惯把沈阳军区总医院称之为沈阳陆军总院。

“陆军总院”,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名不虚传,在沈阳当地,闻名遐迩。连城市来往路过的公交车站,都不叫“军区总院”,而是“陆军总院”。

当了几十年的兵,部队隶属于沈阳军区,但真正想接触沈阳军区总医院的机会并不多。沈阳军区总医院,它是整个东北战区最高级别的医疗卫生单位。如果按照过去部队的医疗体系层层划分,从营部卫生所到团一级卫生队,再从团卫生队到师一级医院;从师医院到野战医院或驻军医院;最后才能转入到沈阳军区总医院。所以,部队官兵不管是谁有病?能越过道道关卡,到军区最高级别的总医院看病住院,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说句不中听的话,得病、患病得达到相当一级的疑难杂症,才能住进沈阳军区总医院,它的上面只有一家解放军总医院了。记得当时我们部队有一位老兵,患再生障碍性贫血,常年保持着住院的状态。他数次住进沈阳军区总医院,还去过解放军301总院住院治病,我们看见他,都向他投去羡慕的眼光。这也是人们谋求高、大、尚的一种莫名心态?

我第一次走进沈阳军区总医院,是在1976年的春天。原因是沈阳军区卫生部举办了一期放射线诊断技术主治医师学习班,这个学习班是“空前绝后”的。是沈阳军区自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以来,首次加强驻军医院及野战医院现代科学医疗技术建设,对辅诊科室诊断技术培训的第一次大胆尝试;也是沈阳军区成立以后,唯一的一次,培训各大医院放射线主治医师的学习班。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有点可惜,当时参加学习,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

整个沈阳军区后勤部在东北三省的白山黑水,所辖四个后勤分部,遍布52所驻军及野战医院(包括沈阳军区总医院),外加旅大警备区、6个野战军、炮兵、装甲兵、工程兵、三个省军区等部队医院,仅分配了19个学习名额。我是沈阳军区6个野战军,加炮、装、工等诸兵种,唯一来沈阳军区总医院学习放射线主治医师诊断技术的战士,这也是我的一次幸运。

参加学习班的其他人员,都是各大驻军医院和各分部野战医院来学习的老医生和军医干部。有的老医生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参军入伍的老同志,年龄已经接近了50岁,在我们学习起码有四五位,而我刚刚20出头儿。他们到学习班,第一次看见我是身穿两个兜衣服的战士,显得有些惊讶和不可思议?并多少带着一种羡慕和妒忌的目光。有的放射线专业的老医生,已经参加了20多年工作,都没有得到一次专业学习的机会。而我当战士,就遇到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这一期沈阳军区卫生部举办的放射线诊断技术主治医师学习班,由沈阳军区总医院及放射线科具体组织实施。给我们授课的老师,全部都是军区总医院的各科主任、副主任、主治医师。像放射线科主任胡为民,副主任刘庆春,主治医师于庆春、刘晋良等;还有一位是军区总医院放射线科的鼻祖马维业主任。

马维业主任是沈阳军区总医院第一任放射科的主任,祖籍上海。建国前的二、三十年代,马主任家便在上海开私人医院。沈阳军区总医院成立以后,他把自己家所有的放射线诊断设备,全部无偿地捐献给总医院,成为沈阳军区总医院的公用医疗装备。所以,他在军区总医院的威信很高,特别受人尊重。

当时,马主任已经退休在家。但他是闲不住的老人,虽然已经72岁了,他每天依然骑着一辆轻便的自行车,来科里参加工作,还给我们授课。

胡为民主任是山东人,山东青岛医学院的高材生;刘振春主任是沈阳人,中国医科大学的高材生;于庆春主治医师是从辽阳201医院调来的,是主管消化道系统疾病的诊断权威专家;还有放射线科的刘晋良主治医师,于振春老师。

除了放射线科的主任专家们授课,还有其它科室的主任、副主任、主治医师及专家给我们讲课。像汪绍训教授,神经内科的王耀山主任,呼吸内科的陈萍主任,腹部外科的李荫山主任,口腔科陈志洪主任,心内科罗志强副主任,心外科张江福老师,病理科王主任等等。

这些医学权威专家的理论功底相当扎实,他们讲课从来不看书本,也没有教案,特别是讲述人体结构和生理解剖,站在讲台就像背《天书》一样,侃侃而谈。特别是神经内科的王耀山主任授课,面无表情,就是背书;陈平主任当年是呼吸内科的副主任,湖南医科大学的毕业生,她的课讲得比较活跃。

放射线科的胡主任授课,声音洪亮,思路清晰;刘主任讲课,像自己的性格 一样,比较低调;于主治医师讲课喜欢拿片子,他传授的经验比较多。胡主任授课,有一句话我记得非常清楚:“科学就是认证”,我觉得很有道理。

在军区总医院学习的这一年中,经历了两件大事。一件是1976年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另一件事,是9月9日,毛泽东主席的不幸离世。

唐山大地震,我们住的宿舍虽然是在一楼,但地震时,我们的震感相当的明显,凌晨四点多钟,几乎把我们全体学习班成员都给震醒了,大家猜测是哪里地震了?后来,我们还参加了沈阳地区抢救唐山大地震伤员的救援工作。到东塔机场抬运伤员往总院输送,并了解救治伤员的整个工作,到病房学习了解地震时伤员是如果受伤的?

9月9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不幸去世,因战备需要,学习班暂时停了几天,我们各自回到原部队进行战备,后来又重返学习班进行学习,直到结束。

在陆军总院学习期间,放射线科胡为民主任对我这位战士非常关心。凡是总院放射线科发放的各种福利保健,都有我的份。每月发糖票、肉票、保健费。开始,我在总院战士灶吃饭。胡主任说,战士灶伙食不好,专门给我安排到总院干部食堂吃饭,那伙食确实好。

胡主任非常健谈,他经常给我们讲在总院住院军区和后勤部首长的故事。当年,有军区唐子安副司令员和后勤部龙开富政委在军区总院住院。沈阳军区后勤部政委龙开富是老红军和开国少将。从井冈山开始,便给毛主席当警卫员和挑夫。是他把毛主席领导中国革命的很多文稿和历史文献、档案等,从江西省的于都一直挑到陕北的延安。

长征途中,毛主席看龙开富将军参与打仗,爬雪山过草地太辛苦了,就劝导他:“开富啊,挑不动就扔了吧!”龙开富将军说:“主席的文章不能扔,那是宝贝,我能行”。就这样,龙开富将军把大部分毛主席的文稿,从江西省一直跨越了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陕西等多个省份,经历了漫长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终于带到了新的革命圣地延安。

当年,正处在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有人批龙开富将军,不学习毛主席著作,不读毛主席的书。龙开富将军生气地说:“我不学习?不是我从江西一直挑到陕北,你们想学都学不到,我不学习?小毛孩子,你懂什么”?可惜,第二年,龙开富将军因肺癌去世。

经当时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的批准,龙开富将军的骨灰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沈阳军区总医院。

原沈阳军区总医院大楼

1976年在军区总医院学习学习时在笔记本上画得放射线影像画 上图做胃部透视 中图做胸部透视 下图是胸部拍摄

在沈阳军区总院学习时的部分笔记本

在放射线主治医师学习班学习时画得脑血管造影图

三号楼二楼一上楼的位置 是我们学习班的教室 现在是肿瘤科病区

我们学习班的宿舍在这条走廊里 现在是放射治疗科

这几间屋子就是我们学习班住过的宿舍

1976年在沈阳军区总院学习拍摄的唯一一张照片

军区总院的周围原来都是农村现在看似繁华 这里曾是城乡结合地

我来沈阳军区总医院学习,对周围的环境有些印象,也略知一二。

我印象中,现在军区总医院大门的对面,“文革前”据说是团市委团校的院落,不知道什么原因?就被沈阳军区总医院使用了?

说是使用,其实,就是军区总医院的门诊部和勤务连的食堂在这座院子里。我来陆军总院学习,伙食关系落在战士灶,每月领津贴费,增加伙食补助费,都在这座院子里的战士灶勤务连的司务长那里领。

那时候,文化路没有现在这么宽。街上跑的是无轨电车,也是环路。几分钱一张电车票,车隔相距很近,三五分钟一趟,出行非常方便。

文化路现在的立交桥处,是一个公路转盘,南有沈阳军区总医院,北有原团校的院落(总院门诊部和勤务连食堂使用)。西北有辽宁工业展览馆,那时看工业展览馆的建筑相当气派,宏伟高大。外观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造型和总体设计;里面则是欧派穹隆高顶的展览大厅。展厅典雅肃穆,大气豪迈。只要是辽宁省的工业产品、沈阳市的工业产品,都在里面展出。

我记得,里面展出的有车床、汽车,汽车有辽宁1号,辽宁2号,也就是辽宁人俗称呼的:“辽老大”,“辽老二”。从这些有建筑的地方看,还像沈阳市的市区。道路两旁有很多居民住宅楼,虽然楼层不高,一般都是两三层,最高不过四五层。居民住宅的面积不大,很紧凑,每家每户也就是一两间房屋。

我有一位战友,家就住在陆军总院马路对面的红砖二层楼里。我常去他家,只要我每月在放射线科发了肉票和白糖票,一般都送给战友的父母亲使用。这些票我基本用不着,买了肉也没有地方做,只能送给战友家里使用。

在辽宁工业展览馆的后方位置,当年正在建筑一座沈阳最大的万人体育馆,这座体育馆后来被沈阳人称它为“大馆儿”。体育馆由我们部队的569团全程参加了建筑。工程期很短,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便交付使用。上世纪90年代,这座沈阳知名的体育“大馆儿”被爆破拆除。

在辽宁工业展览馆的对面,当时是一片水泽稻田和蔬菜地,这里是城乡结合部。马路为界,南属农村,北为市区。顺着现在的青年大街过文化路立交桥往南走,大概现在科学宫的位置,是沈阳市的苗圃。我战友的父亲当年就在苗圃上班,是苗圃的党支部书记,他是“三八式”的抗战老八路。苗圃,便是育林育花的地方,说明这里是沈阳市绿化的园地。

顺着文化路再往南塔鞋城的方向去,那里也是城乡结合部,文化路以北为市区,文化路以南则是乡村。

沈阳军区总医院正好被农村包围。

沈阳陆军总院的正门大门口

总院大门口的对面是原团市委的团校 后来总院勤务连战士食堂和门诊部在这所园内

现在门诊部和过去的房子都拆迁了 盖起了高楼大厦

总院周围有辽宁工业展览馆

展览馆后面有辽宁当年最大的室内体育馆

体育馆被沈阳人称为“大馆”是沈阳军区某部原569团协助修建

现在辽宁电视台的位置都是农田地种植水稻和蔬菜

青年大街这地方都是农田地总院被农村包围

大概这个位置是沈阳苗圃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时的沈阳陆军总院 防空洞 勤务女兵发电影票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沈阳军区总医院的规模没有现在大,副师级的架子,归属于军区后勤部卫生部领导。大约有800到1000张左右的床位,营区建设有1、2、3、4号楼,以及连接3、4号楼的二层院部办公楼。1——3号楼是普通病区,4号楼是军区首长和军以上领导的住院区域。

门诊部在总院大门口马路对面的原团校院内,门诊部是三层楼房,每天的门诊量不大。那时候没对外和百姓开放,几乎没有什么地方患者,都是下面部队来军区总院会诊的官兵。

我去门诊部看过两次病,一次是看牙;另一次是因为扁桃体发炎开了点消炎药。当年的口服消炎药好一点是四环素,平常一点的是土霉素和磺胺类的药物。看牙和开药的是周医生,是腹外科李主任的爱人。

她服务态度很好,不看人下菜碟。对干部、战士都一视同仁,给我的印象很深。门诊部副主任是乔立武专家,是沈阳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先进典型,曾被沈阳军区评为“雷锋式干部”。他主要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办法,用针灸技术治疗疾病,据说针灸很厉害。

陆军总院医疗技术比较过硬的是神经外科,在全军和全国都是一流的,主要是神经外科段国升主任,在总院第一个创建了神经外科,在全国和全军都有名望。

军区总院历来重视对医疗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培养,从湖南医学院挖掘医学人才。当年的医疗技术骨干队伍,主要是收编了两批湖南医学院的大学生。一批是1958年湖南医学院的大学生;还有一批是1966年因“运动”没有毕业的湖南医学院的大学生,这两批大学生被军区总医院给收编了。特别是1966年没有毕业的湖南医学院大学生。来到军区总院以后,继续学习了一段时间,毕业后,参军加入了军区总院的医疗技术队伍,成为总院的中间力量和后续培养的骨干力量。后来,还有一些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大学生。

1976年,总院放射线科的设备已经很先进了,军区卫生部重点建设。特别是具有现代科技水平的大型医疗卫生技术设备,达到了当时国内的顶尖水平。

放射线科有世界一流1500毫安的荷兰产飞利浦X光机,带有清晰的电视屏幕,在有光线的情况下,可视人体内部的有关结构和病变。还有德国产西门子X光机,可以完成人体断层拍摄、颅脑造影等先进的医学诊断技术。

而其它驻军医院,最好的X光设备,也就是400毫安、500毫安、最高不过800毫安的X光机,或是国内上海、北京等城市生产制造的X光技术设备。像我们师的野战军医院,最好的设备是北京产200毫安的X光机,而且还是最初伦琴发明的荧光屏幕,只能在夜暗条件下工作,清晰度很差。

我们来总院学习,比较新鲜的,是总院有一条地下弯弯曲曲的防空洞,横穿总院院内。那时候由于部队的战备需要,称“防空洞”。而现在这样的观念单薄了,就改称“地下通道”了。据悉,按照当时总院的住院人数情况,一旦遇有战事发生,基本可以容纳总院的住院病人。

防空洞是军区首长住院期间,院领导找军区首长特批的资金而修建的。当时,算总院的一大“景观”。我们学习班的成员,只要从3号楼的二楼教室,到1号楼的放射线科去实习,都喜欢走总院的地下防空洞。这里曲径通幽,洞内冬暖夏凉,身体舒适,感觉良好。

其次,总院的景观是4号楼前面的一弯鱼塘。每天晚饭以后,总院的工作人员都喜欢围绕鱼塘走上几圈,令人心旷神怡,消除一天工作的劳顿。鱼塘里有金鱼,有时候住院的军区首长也到这里来垂钓。

现在总院新盖大楼的位置,是一个绿树成荫,花草遍布的小公园。公园旁边有一个篮球场,每年总院都组织各个科进行篮球友谊赛。现在宾馆服务中心的位置,是总院的干部食堂。

在总院到俱乐部看电影,医院政治部是发电影票的。票发到各个科室,各科有一位战士再负责发票。她们只给科主任留几张座位好的票,放在科主任的办公室,不管主任去与不去?其它票便放在科里的医生办公室,谁看谁拿。好票、差票?没有谁挑理,这很有意思。

这件事还是勤务连在消化内科一位负责科里勤务的女兵告诉我的。她经常手里有一堆票,给这个?送那位的?但没有好票,都是边边角角的,或者是全俱乐部最后一排的票。

沈阳军区总院那时候有院部 3——4号楼中间是院部

1号楼 2号楼是普通病区

3号楼是普通病区 4号楼是军区首长和军以上领导的病区

那时候就有总院的俱乐部 看电影总院向各科发电影票

这位置是总院门诊部的位置在总院马路的对面

总院的4号楼

那时候也有这座鱼塘 但没有这么规整

当年放射线科的位置没有变化 只是现在没有了透视室 全部都是照相室了

那时候总院就有部队战备需要的防空洞 3号楼通往1号楼

现在不叫“防空洞”而称“地下通道”

军队是打仗的 为什么部队官兵都要种地 在军区总院参加田间劳动

当年,毛泽东主席曾经给部队规定了三大任务,也是毛主席为加强军队建设,提出的“三队”建军思想。即:“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毛主席反复强调:“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

在领袖思想的指引下,军队官兵参加劳动生产,这是必须的。不管是哪支部队?都有劳动生产任务。劳动生产得到的丰收,补贴军费供给的不足,补助了各支部队的生产生活。有的部队生活好?也与自己完成的生产任务有关。像沈阳军区陆军总院便是如此。

陆军总院的女干部多,她们吃的少,每月按照国家定量的粮食供应标准吃不了。所以,细粮结余下来,再加上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种地、养猪、种菜等,医院医务干部的伙食自然就好起来了。

军区总医院有自己的农场,农场有一片土地,在沈阳郊区的于洪机场旁边。

于洪机场是部队空军的教练机场,平时部队纪律严明,训练任务紧张,管理严格, 空军学员基本没有时间和机会外出。他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天然与自然的需要和渴求,有一种美好愿望的祈盼。机场每周四为飞行员飞行训练日,事情凑巧,这一天也是沈阳军区陆军总院的劳动日。

每到劳动日这一天,总院都要求各支部、各科出人、出工、出力,乘坐大客车去十几里地之外的郊区农场大田里干活。播种、除草、拔草,耪地、松土、进行间苗和田间管理等。农场的地垄沟正好顺着于洪机场的跑道两侧一直延伸,很长、很长,一个人一上午平均也就能耪一垄地,下午一垄沟。快手能多干点,慢的一垄地都完不成。

我在学习班是最年轻,兵龄也是最新的一位。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我们学习班都参加,我们也是总院的一份子。看电影发票有我们的;去大馆观看体育赛事,给我们发票;去中华剧场,看阿尔巴尼亚杂技团演出,也给我们发票。总之,好事儿都有我们的份。

劳动,自然也离不开我们。所以,每个星期四总院的劳动日,我都主动要求,积极参加。劳动优先,发各种文体娱乐活动票,我也优先,老同志们照顾我这位年轻的同志。

总院的劳动日是每周四,于洪机场的飞行训练日,也是星期四。两家碰到了一起,这就引起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严格的飞行员训练,使飞行员产生渴望与渴求寻找外面世界的想法与想象,他们渴求看到外面的美和外面的世界。

总院男女干部多,大多数都很年轻,容易分散飞行员训练飞行的注意力。

这边劳动,那边飞行,而且双方的距离都很近,不利于飞行员的飞行训练,容易发生飞行员训练事故。

有一次,总院的干部参加劳动的比较多,她们在地里耪地,分散了飞行员的注意力,结果险些酿成飞行事故。

机场发现这个问题后,主动找军区总院联系,看总院是否能把劳动日调整一下?不在周四他们的飞行训练日进行劳动。

军区总院很配合,把自己去农场的劳动日改在了星期五。每到周五总院的劳动日,我基本都主动参加。有一次,劳动结束,院务部还带我们去沈阳游泳馆游了一次泳。我很高兴,年轻时,我很喜欢游泳。

在总院学习班学习时经常参加院里的劳动

那时候不管什么部队都办自己的农场 军区总院也不列外 总院女干部多下地的不少都是女干部

总院的农场在沈阳于洪机场附近 沿着机场跑道两侧都是大田地

于洪机场是教练机场

农场的地垄沟很长很长 一天干不了几垄地

在军区总院学习期间遇到唐山大地震 我参加抢运地震伤员的任务

1976年,我在沈阳军区陆军总医院学习期间,正好赶上7月28日的唐山大地震。虽然沈阳与唐山远隔数百公里,但在沈阳也感觉到了十分强烈的震感。

我们学习班的成员,都住在陆军总院的3号楼一楼。

7月28日的凌晨四点多钟,一声巨响加上轰隆隆的地震,3号楼开始剧烈地摇晃起来,并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大家不约而同地说出的第一句话就是:“哪里地震了”?

虽然当时感受到地震了?但确实不知道地震中心在哪里?大约两三天之后,才通过总院的大喇叭播报新闻,才晓得是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7、8级的强烈地震。

地震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格外重视,派出了中央慰问团和解放军部队,紧急驰援,前往地震灾区抢救唐山人民。

那时候缺少挖掘机,只能依靠人力,用铁锹和手扒被地震埋在废墟下的受灾人民。解放军部队官兵的手都扒破了,依然每天不休息地抢救灾区人民。

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上百万唐山人民就是靠派出的人民解放军和全国各地支援的医疗队,解救唐山人民于危难之中。

从震区解救出来的灾区伤病员,被解放军空军的运输机和铁路客运列车,一批又一批地送往全国各大中城市的中心医院。

在沈阳,形成了抢救唐山灾区伤病员的热情与高潮。沈阳市的各大医院,各大中专院校,各企事业单位,都派出人员去沈阳的东塔机场,运送唐山被地震重创的伤员。

我们学习班也派出了几位同志,参加了此次运送伤员的任务。我记得第一天是和吉林省白城市321医院的陈医生,我们两人一组,抬着一副担架,在总院的大门口,拦截了一辆公交汽车,然后直奔沈阳东塔机场。第二天,我和长春208医院的侯医生一组,继续前往东塔机场抬运伤员。

东塔机场到处都是忙碌的人群,等待接机和运送伤员的队伍,排的里三层外三层。队伍长的像一条巨龙阵型,弯弯曲曲,十分壮观。大家都非常自觉,人们非常有秩序地一队接着一队,靠近从天而降的运送机。

这也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巨大的运输机。那时候我们没有自己制造的运输机,大部分是前苏联生产的伊尔运输机。

宽阔而巨大的机舱,里面可以开进数十辆军用大卡车。有的机舱里是解放牌大卡车,这是运送物资的运送机。

东塔机场,天空中飞机呼啸,震聋欲耳。准备降落的飞机,在天空中转了几圈,机场回应降落以后,巨大的运送机拖着轰鸣的马达声,降落在东塔机场。每当运送机降落以后,地面排着蛇形阵容运送伤员的队伍,立刻蜂拥而至,迎着降落的飞机,等待机舱把后门打开,登机抢运伤员。

由于我们身穿军装,不用排队,可以直接登机,把飞机上的伤员抬下来。随便在机场找一辆大客车,告诉司机,开往哪家医院?司机就直奔哪家医院。

我们登上飞机,满机舱的伤病员,他们躺在担架上,一个挨着一个。好多伤员赤身裸体,一丝不挂,身上仅有一个简单的被单子,遮盖不住全身。当我们不经意间瞄上她们一眼时,女性们都不好意思对视我们的目光。她们清一色地把脸扭开,含羞默默,闭上羞涩的眼睛。

第一天,我与陈医生,在飞机上抬到一位青年女性伤员,直奔一辆公交汽车。这位女性伤员大约34、5岁,齐耳短发,身材微胖,黝黑的皮肤,如果不是受伤,她的身体还是蛮健康的。我们抬她的时候,她双目微闭,用眼角的余光瞄了我们一眼,然后,用双手拽了一下盖在身上的一条很旧的单子,闭上了微弱的双眼。这女人身上没有穿一件衣服,那个年代的女人,就是这样遇到陌生的男人,她能好意思吗?

抬回伤员,把她送到住院部,我们算完成了任务。就这样,来回跑了几趟,晚上回来,错过了晚饭时间,我们只好到街上买面包充饥。

几天以后,我们去骨科病房临床见习。骨科主任把唐山灾区伤病员的被单子撩了起来,露出后面的脊背和臀部,然后,用手使劲在屁股上拍了一巴掌,问伤员:“有感觉吗”?唐山灾区的伤病员摇摇头说:“没有”。骨科主任告诉我们:“这是一位典型的高位截瘫病人,胸腰椎骨折,下肢已经没有知觉了。”

骨科主任扭过头去,继续询问地震伤员:“地震的时候,你是什么姿势”?伤员回答:“地震前我正在睡觉,地震时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一下子就坐了起来。然后,楼上的楼板掉了下来,我一弯腰,正好砸在后背上”。骨科主任听完,继续给我们讲:“就是这样,形成了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她的愈后就是高位截瘫”。

一个月以后,很多唐山大地震的伤员,病情较轻的已经痊愈。

有一位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儿,家住郊区的农村,父母在地震中去世,唯有他幸存下来。他伤愈以后,总院召开了一个地震伤员报告会,请唐山的伤员讲述和介绍当时的情况。

小男孩儿用轮椅推上台,他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感谢解放军!”他说,地震把家里的房屋震塌,父母被砸死。而他掉进了炕洞里,幸运保住了性命。几天后,是解放军叔叔把他从炕洞里解救了出来。

他被送到军区总院的时候,浑身上下还都是黑乎乎的,已经没有人样了。

在沈阳军区总院,还有一位是开滦煤矿的工人。地震时,他被埋在了井下。十几天后,和他一起被埋井下的工人都去世了。唯有他依靠喝自己的尿液活了下来。是最后一位活着的唐山人,他也是唐山人活着的奇迹。

报告会以后,痊愈的唐山人民开始出院返回家乡。

在总院学习期间参加抢运唐山地震伤员的工作 到沈阳东塔机场拉伤员

我们在总院大门口拦截公交车到东塔机场运伤员

40多年过去了 现在回想起来都是满满的回忆

沈阳军区总医院 是人民的天使 部队官兵的保护神

从1976年,我第一次走进沈阳军区总医院以后,便成为这里的常客。人生就是这样,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是第四次,第五次-----,或者是层出不穷,日积月累的更多。

1991年的7月,父亲突然患心肌梗塞,住进了沈阳军区总医院。我在部队请了几天假,便来医院护理。这也是我第二次走进沈阳军区总医院。由于部队的工作很忙,我只待了三四天就返回了部队。

后来的多年,父亲不断发病,数次脑血栓、小肠疝气、青光眼等,多次住进了军区总医院。母亲也因为医疗体系属于军区总医院的,因胃病和心脏病来此住院。我来护理,便成为军区总院的一位常客。

最不幸的,是2012年11月22日,我因为胫腓骨粉碎性骨折,也住进了军区总医院。在这里经受了手术治疗,在医院住过两次,几乎住了三个月的时间。

军区总医院的神经内科、消化内科、眼科、泌尿科、骨科、心脏内科、五号楼干诊科等,这些科我都呆过。

住沈阳军区总医院,已经不是我们基层部队官兵的奢望。军区总院治疗过父亲的疾病;治愈了母亲的疾病;通过手术,治好了我的骨折。

在总院住院和陪护期间,有幸结识了两位优秀的中青年医学才俊,一位是骨科专家田竞副主任医师;另一位是心脏内科专家高阳副主任医师。他们人品好!医德好!医疗技术精湛!在北部战区总医院各自所从事的专业领域,具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水平。

结识这样优秀的医务工作专家,是患者的福音、幸福和幸运!为此,特别感谢他们为患者治愈疾病,造福社会。俗话说:“仁者行医”,他们是当代华佗,沈阳北部战区总医院的精英。

如果说,我第一次走进沈阳军区总医院是为了学习,追求进步与奋斗的理想。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完全是为了身体健康。

沈阳军区总院治好了多少人的疾病?救治了多少人鲜活的生命?可能已经是无法统计了?但对我们的家庭来说,有军区总院,就有了家庭的幸福生活。所以,我真诚地感谢沈阳军区总医院!感谢这里的专家及医护人员!他们确实是人民的天使,部队官兵的保护神。

目前,前沈阳军区总医院已经改制,成为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

沈阳军区总医院像一部教科书

有幸认识总院的青年才俊骨科专家田竞副主任医师

田竞副主任治好了 我的骨折

沈阳北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高阳专家 思想好 医德好 医术精湛治愈了母亲的疾病

心内科服务态度好 善待患者 得到患者们的好评

沈阳军区总院治好和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已经无法统计

他们是人民的天使部队官兵的保护神

仁者行医 他们是当代华佗 沈阳军区总医院照亮了遭受疾患的各界人民和部队官兵及其家属

沈阳军区总院的门诊部

目前 沈阳军区总医院已经改制 是北部战区总医院

1976年沈阳军区放射线诊断主治医师学习班成员名单

方志国—— 本溪第49医院、 王吉义——丹东五龙背240医院、 王宗光 ——辽阳201医院、何勇士——赤峰290医院、 何志华(女)——阜新225医院、 周玉忱——长海8156部队医院、刘兴龙——郑家屯63医院、 李幼春——营口212医院、刘元学——沈阳202医院、黄殿清——牡丹江209医院、宋桂珍(女)——通化206医院、李良春——延吉223医院、杨世荣——齐齐哈尔47医院、 陈卫东——白城市321医院、王治彩(女)——扎兰屯52医院、姜玉顺——绥化351医院、郝公文——吉林泉阳50医院、侯志发——长春208医院、张士兵 ——190师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