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为何选择步入仕途,担任地方官员造福一方

2024-06-17 03:44 来源:绯娱网 点击:

“扬州八怪”之郑板桥,为何选择步入仕途,担任地方官员造福一方

郑板桥清朝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他是康熙皇帝统治时期生人,在乾隆皇帝统治时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朝堂为官。他在多地担任过地方官员,政绩极为突出,在辞官归家之后,便居住在扬州一带,凭借着卖画为生,是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郑板桥在政治上颇有心得,用自己的才能将各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而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更是有极其高的成就。他的一生只画兰、竹、石,因此被称为三绝,是清朝时期出色的画家。近代学者康有为曾这样评价他: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也。

这郑板桥出生在康熙皇帝统治时期,在其家族早年时期也是颇为显赫,但是等到郑板桥出生之时,无奈已经家道中落,生活得很是拮据。在他三岁的时候,母亲就因病去世,他便跟随父亲来到了郑州一处私塾读书,在其八九岁的时候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写作。

他是不幸的,生母早逝,他也是幸运的,遇到了一位淳朴善良的继母,这位继母给了郑板桥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成为了他生活上的支柱。奈何在他十四岁那年他又失去了继母,这使得他大受打击。康熙五十八年,这个时候已经小有成就的郑板桥开始在自己以前所学的私塾中授书,教导他人。

虽然有才华,但是郑板桥在这个时候一直不出仕。在父亲去世之后,他的生活更加困苦,因此被迫来到了扬州一带,以贩卖字画为生。据记载,他一共在扬州卖画长达十年之久,其中他也曾经到多地游览,了解到许多地方不同的乡土人情以及自然风光。

雍正三年,他前往江西,并在庐山上结识了许多风流才子以及一位满洲贵族。他跟随其一同前往北京与诸多皇亲国戚皆有来往。狂放不羁的性格以及大放光彩的作品使他在京城小有名气,受到士大夫阶级的推崇,他也因此产生了入朝为官的念头。

在雍正十年的时候,这个时候的郑板桥已经四十岁了,他正式前往南京参加乡试,并考中举人。为了继续追求更高的学问,他便前往焦山一带读书。虽然已经小有名气,但他丝毫不骄傲,反而更加沉下心来,立志早日入朝为官。乾隆元年,他在北京参加了礼部组织的会试,并在最终的殿试中表现突出,被赐为进士出身。

为了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他还特意将其在画纸上表现出来,留下了《秋葵石笋图》这样的作品。他被皇帝任命为范县知县,虽然是第一次做官,但是在这期间他却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并解决了一大批冤假错案,使得当地社会秩序更加稳定,百姓们生活也更加和谐。

凭借着在当地突出的政绩不久之后郑板桥得到了升迁,调往山东潍县。也就是在这一年在他上任之后,山东地区恰好发生了大饥荒,百姓们无食可吃,竟然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而这澭县本来是一个繁华的城市,却因为连年来的灾荒导致救灾成为了郑板桥就任之后所面临的第一件大事。

在他到任之后,他便立即开仓赈粮,命令官府加大农具的制作,并免费颁发给农民。与此同时又重新修筑城池,将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招为工人,提供给他们免费的食物,从而来换取他们的劳动。但是粮库有限,情况始终没有得到好转。

直到乾隆十三年大学士高斌担任特使前往山东一带赈灾,郑板桥也跟随在他身边,而又恰好遇到秋天,谷物成熟使得当地的灾情才逐渐缓解下来。无数居民也因此重新返回自己的家乡,郑板桥便组织他们捐款修筑城墙,防范水灾。

书画家启功在《论书绝句》中言: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世人皆知郑板桥是一位出色的画家,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他担任各地知府期间,他将替百姓申冤做主,发展一方经济作为自己的追求,不管治理哪里,都将当地所有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但也不可否认在书法绘画方面他的成就极高,因此得到了后世的广泛推崇。

参考资料:

《清史列传·郑燮传》

《扬州府志·卷四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