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夫妻洞房花烛夜,为什么被称为行周公之礼?到底都有什么礼?

2025-03-19 00:47 来源:绯娱网 点击:100

古代夫妻洞房花烛夜,为什么被称为行周公之礼?到底都有什么礼?

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作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的洞房花烛夜,自古就是每个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那它怎么又被称为行周公之礼呢?原来这里竟然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相比古人,现今之人,其实已经算极其不注重仪式感了。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结婚,不仅很多程序都被简化,而且算盘西化严重,甚至很多人都只关注到彩礼上去了,完全脱离了婚礼的初衷。有的人干脆连婚礼也不办了,领个证就没羞没臊地生活在一起。

这要是生活在古代,谁家会这么草率地把女儿给嫁出去、谁家会这么容易娶到儿媳呢!要是周公知道,恐怕他气的棺材板都快摁不住了!毕竟不管古今中外,攀龙附凤的人大有人在。有大把的人只是把婚姻当作利益交换的工具,而不是单纯为了爱情而结婚。

等到结婚这天,简单地办下婚礼,攀比下彩礼多少、嫁妆多少、宴席安排的体面不体面,一对新人就这么组建成了家庭。而洞房花烛夜之时又被简单地以周公之礼来代替。

其实,现在的人都错用了周公之礼的说法。真正的周公之礼有七个步骤,而不是现在的阉割版本。相比而今,古代结婚的程序就比较繁琐隆重地多。而这所有的程序参照地就是周公所制定的礼仪,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周公之礼。

古代之人结婚,完全就是按照周公之礼这一标准来进行。但凡逾越或者缺少其中一个环节,都被看作是对对方的极其不尊重,轻者导致这场婚姻泡汤,严重者还会对簿公堂,享受牢狱之灾。

在介绍周公之礼前,我们先来简单地了解一下周公。

周公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本名姬旦,又因为被封为周(曲阜),所以又被敬称为周公。当时辅助武王的有两个特别突出、有杰出贡献的人,一是太公望姜尚,另一人就是周公。牧野之战后,周取代商成为天下共主。姬旦和姜尚因为功劳甚大,都被分封在富庶的山东半岛。一为周(鲁)、一为齐。

可惜的是姬发克殷后仅三年就暴毙而亡,而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年幼不懂治理朝政。因此,周公临危受命,暂时代理朝政,等到周成王成年就还政于他。周公辅政时期,把天下治理的井井有条,各方均臣服于大周麾下,曹操有诗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最好的诠释。这为“成康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在商末周初,由于还处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社会上男女关系比较混乱。白日放歌、纵情田野的事情经常上演。很多人都只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而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何许人也。都说小孩没娘,说来话长!那小孩没爹,岂不是能被人诟病一辈子!这种事情引发了很多纠纷,是社会关系的不稳定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消除这一隐患,周公熬夜加班为周成王制作了七大页PPT,希望周成王能够采纳自己的意见。周成王当然要支持自己的亲叔叔啊,毕竟现在自己的老命掌握在周公的手里面。自己一不小心,说不定就被周公给废了。所以,周成王御笔一挥,赞同了周公的这一主张,并把它上升到国家法律层面。由是周公之礼问世而出,大周之人都必须根据它来安排婚礼。

周公之礼共分为七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敦伦。

第一、纳采

作为婚礼第一个步骤,纳采尤为重要,也是彰显男方家庭实力的第一环节。首先,男方要选一能说会道的媒人到女方家说明有联姻的想法。女方家长同意后,男方家就要准备纳采的礼物,称为采择之礼。当时用作采择之礼的物品其实也挺简单,不过就是一只大雁。

直到汉朝时才逐渐改变了这一简朴的风气。按照身份的不同,需要使用不同的彩礼,于是就有了赠送粮食、布匹、酒、牛羊、果盒、首饰等。后来有人因为身份太低,不能赠送超越礼制的礼物,而他本人又很富有,于是干脆继续直接送钱。这就是后世彩礼的来源。

第二、问名

采择之礼准备妥当,又让媒人着人带着到女方家去问女方的名字。而问名的原因就是为了占卜吉凶。占卜对古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商周时期,军国大事、婚丧嫁娶都要进行占卜。所谓“不问苍生问鬼神”就是如此。

周公的老爹姬昌就是一个占卜高手,他发明了文王六十四卦影响了后世几千年,是太极八卦的雏形。为了延续姬昌的占卜师工作,周公把问名放在第二位,就是为了先进行占卜,好让后事不忘前事之师。

其实问名只不过是当时的巫师巫婆为了赚取钱财所弄出来一层神秘面纱。问名的真正目的只不过是为了看女方的样貌、身材、健康罢了。然后结婚双方把名字和年龄给媒官进行登记入册,便于管理。

第三、纳吉

媒人取得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年月后,又交给男方在祠堂进行占卜,称为算八字。如果占卜出吉卦,又让媒婆前去通知女方家里,这样婚姻就定了下来。纳采、问名、纳吉三礼每次都要带一只大雁去,可谓简朴到了极致,而且也不会因为彩礼之事而多生纠葛。

女方得到男方家吉卦之后,就把庚帖放在灶神面前加以供奉,如果接下来的三天内没有不祥的事情发生,女方就同意合婚。

第四、纳征

纳征才是真正的送彩礼环节。在取得女方同意合婚的消息后,男方要准备聘礼和聘书去女方家里。礼到,婚姻成。但聘礼的多寡完全取决于女方的家庭贫富情况和出身条件。如果女方出的嫁妆抵不过男方拿来的聘礼,那么这家人会被嘲笑几辈子!苛刻的人甚至会认为他家在卖女儿。

但纳征这一举动在后世的演变中逐渐导致了奢靡、攀比之风盛行,这与周公制定周礼的想法是背道而驰的。为了打压这一不正之风,明清两朝曾经一度禁止财礼。但这一现象在当代有了抬头的迹象。

比如现今的江西就因为彩礼高而备受诟病。不管家庭条件如何,女方要求除了三金之外,还要高达几十万的彩礼。反观他的邻居,经济条件较好的四川、重庆,人家直接不要彩礼。而经济高度发达的广东,不仅彩礼很少,还会陪嫁价值极大的嫁妆。可见,越是落后的地方,才会用这种借婚姻敛财的方式。

第五、请期

订婚完成之后,男方家里需要挑选良辰吉日和女方商量于归的期辰。也是由媒人带着一只大雁、礼烛、写有吉日礼书前去女方家里商量迎亲的日期。约定好期辰以后,女方把制作好的礼饼分给亲朋好友,让他们也沾一沾新人的喜气和福分,并祝福他们。

第六、亲迎

亲迎作为第六个环节,是婚嫁礼仪中的最后一环。到了接亲这一天,新郎拿着迎书,骑着高头大马,以一只雄大雁开道。可见,大雁在古代有多么重要。真个婚礼的全过程,使用了整整六只大雁。这一方面是因为大雁是一夫一妻制,一辈子只会寻找一只配偶,它象征着爱情的忠贞不渝。另一方面,由于大雁成为书信往来的象征,有鸿雁传书的意味,由它开头,表示男方到来的讯息。

当花轿落在女方家的门口,身穿由自己一针一线缝制的大红嫁衣、凤冠霞帔的新娘在家人面前带领下,款款移步到新郎队伍的近前。在撒了落轿钱之后,新娘才在哥哥或弟弟的搀扶下进入轿中。由轿夫抬着去往男方的家里。

这是古代结婚隆重的一天,新郎新娘的左邻右舍和亲朋好友都会到新人的家里喝喜酒,见证他们幸福的初始。在经过三书六礼之后,新郎终于把新娘娶回了家。其过程有多繁琐,就代表礼节就有多隆重、古人对婚礼有多重视!

这完全不是在牧师面前回答,不管经历生老病死、贫穷富贵,你始终愿意嫁给ta所能比拟的!西式婚礼完全就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现!越是愚昧无知的人越会选择西式的婚礼!以为穿白色的婚纱、带一枚莫须有的戒指就能代表着永恒的爱情!大错特错!

没有比中式婚礼更具仪式感、参与感更强的婚礼了!一味去追捧只会落后于他人,被别人瞧不起。

第七、敦伦

新人娶回家,免不了要洞房花烛夜,这也是后世把这一环节称为行周公之礼的原因。所谓敦伦,其实就是男女阴阳互补罢了。这完全就不需要别人交,但凡动物都有这个本能。这是刻在遗传基因里面的东西!

但周公为了让自己所制定的礼制变得完美,又加入了最后这一环节。周公精益求精的精神感化了后来的孔子。周礼被孔子推崇备至,希望后人都能遵循周公的礼制去生活。

起初,周公对这敦伦之礼也不好传授,原本他是想让妻子和他亲自给士人学子做示范。可周公妻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怎么都放不开,无奈之下,只能作罢。但这时,周公已口干舌燥,要去缸里找水喝。当他看到用葫芦做成的瓢时,他灵机一动,找到了教授的方法。

周公找来一个完整的葫芦,然后把葫芦用青铜斧钺给劈成两半。他拿着两边一模一样的葫芦来到诸子的面前,给他们讲解说,男女本位一体,现在把它们结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完整的葫芦。这就是敦伦之礼,也就是所谓的行周公之礼。

然后周公又把另外一半葫芦里面的葫芦籽给掏了出来,说行敦伦之礼后,就能繁衍后代。这葫芦籽就像是人类的婴儿一样。后来,世人结婚的时候都要用到葫芦,一方面代表的是行敦伦之礼。另一方面也是借用葫芦的谐音寓意“福禄”来祝福新人。

就这样,周公之礼就完整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总的来说,周公之礼的形成对古人婚礼的意义在于提醒新人要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传承家族血脉,维护社会稳定,同时也是展示新人社会地位和家族实力的重要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