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靠鼻子吃饭的古代群体,土夫子

2024-12-06 01:18 来源:绯娱网 点击:

中国历史上靠鼻子吃饭的古代群体,土夫子

对于土夫子三个字,我相信大家一定略有耳闻,因为这个土夫子,他其实就是古代盗墓贼中的一类特殊群体。现在一些关于盗墓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描述土夫子的情节,这其中多少有神化土夫子的部分,但是其大概内容,还是和现实中的土夫子相吻合的。

古代盗墓贼分四个宗派,搬山,卸岭,发丘,摸金,其实还有两个偏门,一个是崂山一族,一个是茅山一族。不过,今天我们说的这个土夫子,他不属于其中的任何一门,惊喜不惊喜?意外不意外?土夫子掌握着盗墓四技,望,闻,听,触中的闻技。据说,他们只要通过鼻子闻,就知道哪里有古墓,古墓有多大,里面陪葬的数量有多少。

但其实土夫子,刚刚出现的时候,并不是以盗墓贼的形象出现的。土夫子本来是对长沙一带卖黄泥的人的统称。为什么卖黄泥?因为当时湖南长沙城内主要以烧煤炭为主,但是煤炭不够烧,所以就要在煤炭里放黄泥巴,这样就能延长煤炭供热的时间。所以,就衍生出来一种托着板车卖黄泥的职业——土夫子。

土夫子身份低微,出身贫贱,没什么文化。但是土夫子却有不少一夜发家的人。为什么?因为在黄泥中有一种叫糯米泥的黄泥特别珍贵,而这种泥恰巧就是长沙唐宋土坑墓葬中的回填土。所以很多土夫子为了获得回填土,就会常去墓葬所在地挖土。偶尔他们会从中挖出一些唐宋墓葬中的随葬品,把这些随葬品卖给古董商,就能换几斗米。

但是,也有人会挖出一些特别珍贵的唐宋珍品。所以部分土夫子便一夜发家致富。土夫子们一见有利可图,慢慢的也就从卖黄泥的土夫子,演变成了盗墓的土夫子。

土夫子常年以挖土为生,所以他们特别熟悉土。当他们转行为盗墓贼后,主要也是靠对土的分析而获得盗墓数据。从土的成色,夯层,或者含水湿度等等去分析,也就是所谓的“一看二挖”,至此,土夫子更名换姓,有了一个特别响亮的称号,叫土专家。

而土夫子之所以能够通过土来获得墓葬信息,主要是因为,古代在建造墓穴时,对封土特别看重。春秋战国时期多为青色膏泥做封土,唐宋时期用的则是我上文提到“糯米泥”。至于明朝,则是把糯米泥和石灰混在一起搅拌,制成风土。

这些泥不仅颜色好分辨,而且气味也不同,所以土夫子很容易就能从这些泥土的颜色和气味判断出关于墓葬的一些数据。再加上秦朝,汉朝时期,人们以为水银,朱砂,玉器有防腐作用,也会把它们放到墓葬之中,这也为土夫子盗墓提供了方便。

其实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腐味道,尸骨,棺木腐烂都会污染泥土,自然也就会发出一种特别的气味。这种气味别说土夫子,我们不同人也能闻出来。

《长沙发掘小记》中有过相关记载,土夫子泛滥,长沙一带的墓葬千疮百孔,被损坏的文物不计其数。

不过,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由于土夫子技术精湛,所以也被当时的考古学家聘为了顾问。根据土夫子的描述,考古学家在一个名为子弹库的地方发现了一座战国时期的双棺墓。古墓之大,不可丈量,其中珍宝古书,更是不计其数。

而且据说,当时马王堆的考古群体中,也有土夫子存在。依靠着土夫子的土方法,解决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从而也减轻了工作量。而且据说,当时马王堆汉墓挖掘时,千年女尸在棺内难以取出,土夫子便出主意,用五块木板斜插进去,将棺侧起,最终将女尸取出,得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