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婴宁》:笑也是有罪的?这才是人生的大悲哀

2024-12-02 02:14 来源:绯娱网 点击:

蒲松龄《婴宁》:笑也是有罪的?这才是人生的大悲哀

次日,至舍后,果有园半亩,细草铺毡,杨花糁径;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穿花小步,闻树头苏苏有声,仰视,则婴宁在上。见生,狂笑欲堕。

而女由是竟不复笑,虽故逗,亦终不笑,然竟日未尝有戚容。

——蒲松龄《聊斋志异 婴宁》

引言

蒲松龄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在那个黑暗年代,他在自己的书斋——聊斋写下的巨著《聊斋志异》记录了那个年代人们内心的传说故事。蒲松龄也借着这些传说故事来表达自己对于封建社会的强烈批判。

《婴宁》是《聊斋志异》当中第二卷的第六篇,讲述了一个十分爱笑、不曾踏入人间的少女,在踏入人间之后因自己的笑而引发祸端,慢慢演变为一个“发誓不再笑”的封建妇女的故事。

蒲松龄用“笑”作为线索,通过“从十分爱笑到不笑”这一个过程,告诉我们封建社会究竟有多么泯灭人性,人民究竟有多么痛苦。

本篇文章纲要

1 爱笑:天真的自然人

2 不笑:牺牲的社会人

3 个性解放和世俗矛盾

1 爱笑:天真的自然人

婴宁的出场是带着笑声的。在上元节的花会当中,外出游玩的王子服正随波逐流,突然间被一阵清脆如响铃一般的笑声吸引。王子服回头看去,看见了“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婴宁,爱慕只在一瞬间产生。在此之后,王子服也不顾什么仁义廉耻,把世俗礼仪抛之脑后,双眼死死盯着眼前这个带着梅花的姑娘。

后来,王子服被邻居所骗,还真就前往山中寻找婴宁,戏剧性就在于:还真的被他找着了。在山上和婴宁相遇的时候,蒲松龄对于婴宁的笑声的描写是这样的:一开始是“隐有笑声”,之后是“嗤嗤笑不已”,再到“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复笑,不可仰视”“大笑”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和对比。

不得不说,在这里,婴宁用千姿百态的笑容表现出她对封建礼教的毫无顾忌和人类本身自然的天性。

后面的描写更是凸显出这个特点。

王子服去后花园赏花,正在墙头坐着的婴宁还是大笑不已。后来把王子服“骗”过去之后,还假装摔倒,硬是让王子服抱了她一把。王子服这个时候也没有什么顾忌了,竟然“阴捘其腕”,就是暗中抓住婴宁的手腕。

按照封建礼教“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这样的行为可是完全颠覆人们的认知的。按常理,婴宁这个时候会做出一些反抗,因为王子服的行为相当于“非礼”婴宁了。但是爱笑的婴宁非但没有做出任何反抗,还“笑又作”,再次笑了起来。这还不能说明婴宁心中完全没有封建礼教的观念吗?

当婴宁来到王子服家中之后,一开始王子服的母亲还呵斥婴宁的笑声,但是婴宁丝毫不放在心上。渐渐的,他们一家人也习惯了婴宁的笑声,甚至开始觉得如果缺少婴宁的笑声,整个家就会变得十分寂寞。

同样的事情还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当中出现过。主人公娜塔莎原本就是这样一位十分热爱自然,十分爱笑的少女。她不顾世俗规矩,公然追求鲍里斯。而描写最多的还是娜塔莎的“笑”,她也是带着笑声出场的,和公爵的第一次相遇,也是笑声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在整个舞会过程当中,参加舞会的人,并没有因为娜塔莎“笑个不停”而认为她是一个没有教养的女孩子。相反,人们听见她的笑声还感觉很舒适。

2 不笑:牺牲的社会人

但是“自然”只是暂时的,踏入人间之后,难免不受到世俗的约束。

于是,婴宁就成为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一次婴宁在花架上赏花的时候被邻居家的花花公子看见了,婴宁还是没有避开,而是直接以笑回应。这一笑,可笑出了个大麻烦。

邻居家的花花公子误以为婴宁喜欢自己,于是半夜就来搞“偷鸡摸狗”的事情。婴宁毕竟是一个狐仙,她略施小计,毒死了邻居家的儿子。

邻居家就认为婴宁是个妖怪,把他们一家告上了公堂。好在王子服一家一直以来都言行端正,所以官府没有追究他们的责任。

“憨狂尔尔,早知过喜而伏忧也。邑令神明,幸不牵累;设鹘突官宰,必逮妇女质公堂,我儿何颜见戚里?”

婴宁看见自己的笑竟然引出这样的大祸端,便发誓从此不再笑,至此,婴宁的本性被完全磨灭了。

娜塔莎的遭遇类似,她被爱情伤透了心,又经历了很多的变故,这一切的变故都让原本爱笑的娜塔莎变成一个沉默寡言、面无表情的妇女。

文中这样描写道:

“她发胖了,身体变宽了,从现在这个健壮的母亲身上,已经很难找到当初那个苗条活泼的娜塔莎来了。她的面部轮廓分明了,露出一种宁静、温和、开朗的表情。她脸上再也没有先前那种赋予她魅力的熊熊燃烧的青春活力了。现在却只能看到她的躯体,再也看不到她的灵魂了,看到的是一个健壮、美丽、多产的女人。”

她们两位在这样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当中,自己的命运完全不在自己的手中,最终一定会变成一个安分守己、十分贤惠的妇女,同时放弃她们本来拥有的自然人属性,成为了世俗的牺牲品。

3 个性解放和世俗矛盾

不得不说,蒲松龄描写“婴宁”这样一个人物,就是为了给我们展示封建礼教的可怕之处。

“自然本真的个性永远无法逃离群体原则牢笼的悲剧宿命,表现对真诚无伪的理想人格的向往,这才是《婴宁》的深层文化意蕴。”

——王昊《花开又被风吹落,月皎那堪云雾遮》

原本乐观天真的小女孩人人都爱,但是一旦成为这样的一个普通妇女,没有人能对她有感觉,因为她只是一个普通人。

“普通人千篇一律,个性者万里挑一。”

清朝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最后一个朝代,其弊端基本上已经完全暴露在人们的面前。加之前面许多年的人们都在追求个性解放,因此这样的一个年代,绝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突破封建礼教的约束。

明朝中叶之后,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渐渐被人们唾弃。以“异端”自居的李贽开始宣扬自己的“童心说”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李贽《童心说》

李贽的《童心说》基本上就是反抗一切封建礼教,包括我们熟知的孔大圣人。他把追求个性作为童心说的根本所在。

而蒲松龄正是受到他的影响,才塑造这样一个被封建礼教腐化的少女形象。

整个小说的最后才是最有深刻意义的地方。一年之后,婴宁生下一个大胖小子,这个小男孩“在怀抱中,不畏生人,见人辄笑,亦大有母风云。”

婴宁生下来的孩子一看见人就喜欢笑,这虽然不符合常理,但是这样一个情节的安排正是蒲松龄“追求个性解放”思想的延续。一个人被腐化了,还有更多的人来对抗封建礼教。

蒲松龄的思想虽然有局限性,但是对于我们当代社会的发展还是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本文资料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本人将立刻删除。

参考文献

[1] 纪映云.林黛玉和娜塔莎不同人生走向的文化意蕴[J].明清小说研究,2004(2):82.

[2] 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6.

[3]潘鑫.从“爱笑”到“不笑”——论娜塔莎和婴宁的人生悲剧[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4):85-88.

向以上作者致敬